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17】|开国中将韩伟:我死了之后把我的骨灰放到闽西去
【编者按】2024年是中央主力红军出发长征90周年。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策划、推出“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长征中的龙岩故事”系列挖掘研究成果30个,进一步加强我市与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沿线主要城市的沟通联系,讲好长征中的龙岩故事,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打好革命老区牌,推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本期推出第十七篇
开国中将韩伟:我死了之后把我的骨灰放到闽西去
开国中将韩伟:我死了之后把我的骨灰放到闽西去
1982年4月13日,已是76岁高龄的开国中将韩伟给湘江战役失散的闽西永定籍老红军张绍康写了一封亲笔回信。这时,距离两位老战友分别已经48年了。当在北京工作的韩伟收到张绍康来信时,获知跟他一样在湘江战役后历经九死一生的老战友尚幸存于世,激动之情无以言表。韩伟的回信分5段,共445个字,回顾了湘江战役和失散经历、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并对老战友致以衷心问候和关怀。这封回信见证了两位老战友在革命战争中不幸失散后跨越五十年的革命友谊。
回信第一段写道:“济民同志:昨接来函今日即复,以免搁下来而又忘怀,上次来信未即回复希见谅,老年人易忘近事,也忘往事。但我们1934年十一月广西我们的失散之事是永志难忘的。那是王明左倾路线的恶果,使得我们受尽了牢狱之苦。”第二段写道:“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形成我党中央提出释放政治犯,乃于一九三七年由武汉监狱九月出狱,回到延安后经一年的审查和学习,一九三八年派到前线(晋察冀)做军事工作一直到现在。现已免去付〔副〕司令员职务了。”
信中提到的济民即是张绍康。张绍康,原名张志民,是今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新罗村人,1911年出生,1929年参加革命,历任永定县太平区共青团宣传干事兼列宁室主任、太平区赤卫营文书。1932年春,永定县游击总队和各区赤卫队整编为永定县独立团,团长韩伟,政委杨一实。太平区赤卫营也编入永定县独立团,张绍康担任团部文书。此后至红军长征后,张绍康一直在团长韩伟身边工作。
当时,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时,韩伟任红三十四师一〇〇团团长,师长是陈树湘,张绍康任团统计参谋。11月28日红军开始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从6000多人锐减至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陈树湘伤重被俘后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所剩下的100余名红军指战员终因敌人重重围困,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12月1日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从此当地流传下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韩伟在湘江突围作战中幸免于难,后历经艰险辗转寻找主力部队时在武汉被叛徒出卖,身陷囹圄,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直至1937年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获释,才得以回到党的怀抱,踏上新的征途。新中国成立后,韩伟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湘江战役后,张绍康也遭遇了类似经历。在团长韩伟不明去向又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他和张星辉(永定培丰孔夫人)、张福海(永定高陂老虎坑人,红三十四师号兵)、简佐才(永定培丰大排人,韩伟的保卫员)、许某某(永定高陂许佳山人,战士)等湘江战役永定籍为数不多的红三十四师幸存者来到广西边境打游击。1980年代,永定党史工作者曾多次访问老红军张绍康。据张绍康回忆,当时桂军管辖的地域到处张贴“不容许共军一兵一卒进入广西”等标语和口号,给红军幸存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湘广边境一带是白区,没有群众工作基础。他们刚刚离开灌阳县来到了一个边远的小山村——龙山务源村时,由于当地人听不懂普通话,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采取“通匪、窝匪、藏匪者杀”的威胁和恐吓,导致当地的老百姓都不敢接纳他们留宿。他们只好装成流浪的乞讨者,朝出挨家求赐食物,夜宿工棚、工房。天气骤然变冷时,只好躲进了木工房的空棺材里御寒。就是这样,最终他们还是被桂系军阀的搜查到,被俘后羁押在灌阳县监狱,不久转移到广西省梧州陆军监狱。敌人把他们全身的衣服剥得只剩下一条短裤。在监狱里吃的尽是残饭馊粥,大家都被饿得只剩下皮包骨。一个多月之后,广西监狱奉国民党国防部命令,把他们解遣回原籍,从梧州至广州再到厦门、石码。一路水陆兼程,像牲口一样捆绑到了漳州师管区陆军监狱。几天后,用货车载回永定县国民党政府监狱。途中,许某某乘押解的敌人不备之机,机智逃脱,潜回故里,隐姓埋名。他和张星辉、张福海、简佐帮等4人在永定监狱期间,多方设法和家中亲人取得联系。1935年3月,他们的亲属千辛万苦各自筹足了50元大洋,向审官献上“开锁”礼,才得以获释回家。新中国成立后,张绍康曾担任过永定县第五区浮新村农会主席、浮新村村长、浮新乡乡长和永定县财政局农税干部,直至退休安度晚年,后于1988年去世,享年77岁。
回信第三段写道:“我年过七十六,身体虽说不好但还能生活自理。只是到了冬日子难傲〔熬〕,现在可以随意外游。现全家八口人,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两个孙子。”第四段写道:“你已年过七十二,也算在我一样离休之列。离休之后注意饮食调剂,劳逸要适度。我现在脑力很不好,连个信都零乱无章,说话语无伦次,乱七八糟。”第五段写道:“我们是老战友不必客气,有什么说什么,有什么问题提出也是需要的。本来别后数十年来应尽快谈吐内心话,但说不出所以然;只好在党的领导下,度过愉快的晚年,教育子孙永远跟党走,走共产党的道路。不写了见笑了。希望你全家都好。”
1980年代初,当张绍康获悉老团长韩伟在北京工作,曾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的消息时,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分,立即给老团长写信。此后,两位老战友通信源源不断。韩伟将军还特地寄给他一张全家福照片,并邀他在适当时机去北京会会面。但是,张绍康由于年迈体质弱,未能如愿。1983年,他的大儿子张海辉(连城铅锌矿矿长兼党委书记)出差赴京时,捎了一封信给韩伟将军,再次表达了几十年来对老团长的无限思念。韩伟将军在京接见了张海辉,并向他转达了对张绍康的问候,还写下了“保持革命晚节”的题词作为共勉。
开国中将韩伟一生惦念闽西,一生放不下的也是闽西子弟。1931年夏天,时任红二十一军第二纵队五支队支队长韩伟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被转移到永定虎岗的田背,在当地艾喜仙等农家妇女的悉心照顾下,很快痊愈重返战场。因当时敌我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韩伟还把他刚出生3天的女儿盼亮,寄养在艾喜仙家里。新中国成立后,韩伟托付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寻找其女,结果才知道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女儿盼亮早已不幸夭折,艾喜仙也已经过世,这成了韩伟一生的遗憾。
1992年4月8日,作为一〇〇团最后的幸存者韩伟将军,走完了人生的旅途,享年86岁。弥留之际,他唯一的遗愿就是“我死了之后把我骨灰放到闽西去”,送回那些生死相托的战友们的家乡。生不能相伴,死也要相守。遵照将军的生前遗愿,1992年8月,韩伟的儿子韩京京和儿媳张微微专程从北京将父亲的骨灰送到闽西革命公墓安放。韩伟将军终于魂归一生惦念的闽西,与闽西几万革命烈士一起长眠。
(执笔:中共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林添茂)
来源: 龙岩党史方志
喜欢这篇文章
闽西韩伟湘江张绍康永定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上一篇:1959年韩军一营长刺杀师团长,事后辩称:若不开枪他就会杀我
下一篇:没有了